乐竞官方,【中国】有限公司

历史解题方法探究

首先让我们听一个故事:在一座山上,有两块相同的石头,三年后它们的命运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一块石头受到很多人的敬仰和膜拜,而另一块石头却受到别人的冷落。受到人们冷落的那块石头极不平衡地说道:“老兄啊,回想三年前,我们同为一座山上的石头,今天产生这么大的差距,我的心里特别痛苦。”另一块石头答道:“老兄,你还记得吗?三年前,山上来了一个雕刻家,你害怕割在身上一刀刀的痛,你告诉他只要把你简单雕刻一下就可以了,而我那时想象未来的模样,不在乎割在身上一刀刀的痛,所以产生了今天的不同。”

石头的故事告诉我们:是不断的雕琢让一块普通的石头成为了难得的艺术珍品,是一次次的承受让一块普通的石头拥有了脱颖而出的资本和力量;石头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如果你希望取得成功,就必须要承受磨砺,舍得付出。亲爱的同学们,高中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学习阶段,你需要主动经历“炼狱”,容不得一丝一毫的妥协和逃避。想想那块害怕痛的石头吧,它就是由于受不了磨难而让美好的未来付诸东流的,历史的解题也是如此,贪图安逸和享乐,舍不得让自己吃苦动脑,就一定不会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反之,要像那块受人敬仰的石头一样,挺身而出,迎接考题的检验;抛弃惰性,锻造不屈的性格;不怕苦痛,孜孜不倦地追求;持之以恒,反复推敲琢磨;只有这样,才能奏响奋进的乐曲,开启解题的大门,拥抱辉煌的前程。下面,我们就围绕解题方法进行探究。

一、 解题的前提条件:

1、要有扎实的知识功底。俗语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系统的知识作为后盾,再巧妙的解题方法也很难奏效,这就要求我们平时注意知识的积累,通过认真听讲,反复回忆、背诵和理解,把历史知识的线索、重点、难点、易混点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成竹在胸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进行解题,就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要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历史试题解答过程中,一些题目仅凭主观臆断是很难理清思路的,必须依靠一些原理进行分析和概括。比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原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一分为二的观点等,在解答历史试题中经常运用。

3、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要有把这套题做好的信心,即战略上藐视它;其次,要认真对待,心细如发,一点一滴地攻关,即战术上重视它;再次,要多多做题,做全题,避免只做选择题,不做主观题的倾向。须知不敢下水的人;永远学不会游泳。克服畏难情绪,抛弃惰性思想,勤做苦想是成功的保证;盲目乐观,急于求成,偷工减料,浅尝辄止是解题的大忌。

二、解题的方法:

就历史学科而言,现在全国通用的基本上是选择题、材料题和问答题三种题型,下面我们逐一进行论述。

1、选择题的解法:

(1)史料选择题:首先要读懂史料,明确其出处,获取和解读信息;其次要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对干扰项进行反推,使错项暴露以排除之。

(2)原因选择题:首先要明确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即根本原因、主要原因、重要原因、外部原因、社会原因等,审清所选是哪一项原因;其次若选根本原因,则需要从经济因素上考虑,因为经济是基础,经济决定政治,然后再从其他方面考虑;若选主要原因,则从内因方面考虑,因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明确了这些,在众多的原因中就不至于无所适从。例如,马克思说;希腊的内

(3)排序选择题:首先依据所学知识,找出一个时间最早的;其次找出一个时间最迟的,然后排序;如果发现只有一个时间最早的在序首,即为正确选项;如果发现又有一个时间最迟的在序尾,那么此选项即为正确选项。

(4)组合选择题:它是以前多项选择题的翻版,如果是至少三个为一项,那就说明要么四个全选,要么只有一个错的,只要从四个中找出一个错误的,再把选项中有这个错的排除,即为正确选项;如果至少二个为一项,那就说明有两个干扰项要排除,根据所学知识,找出两个错的,剩余组合项即为正确选项。

(5)正错选择题:此类题大多是设问正确项或错误项,让学生选择。若选正确项,不妨先从错误项下手,逐步缩小范围,使正确选项最终浮出水面;若选错误项,也可先从正确项下手,一个一个排除,最终达到解答正确的目的。

(6)概念选择题:是指在四个选项中,基本上没有错误的选项,只是一个大概念和三个小概念而已,即我中有你,而非你中有我。对于这类题,正确的做法是;通过比较,明确哪个选项包含范围广,即最少要包含两个小概念;哪个选项只能代表自己,不能包含其他选项;然后抓住大概念,舍弃小概念。

总之,选择题题型多样,干扰性强,迷惑性大,能力要求高。在解答过程中,切不可剜篮就是菜,要反复斟酌,逐一对比,往往最拿不准要被排除的选项,其实就是试题的正确答案。因此幻想凭运气猜题是行不通的,只有运用所学知识,科学的解答才是上策。同时,第一印象十分重要,当我们用第一印象选出后,在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下,切忌轻易改动。实践证明,不少考生在改动过程中,往往改错多于改对,造成不应有的失分。在解答过程中,原则上按顺序解答,但当遇上拦路虎时,要舍得回避,即绕道而行之,切忌啃住不放,费时费力。因为若被此题缠住,往往出现弃之可惜,不弃又一时难以攻克的局面;在加上顾虑时间不够,心中焦急,结果欲速则不达,做成夹生饭。正确的做法是:暂时大胆放弃,等其他题目做完,回头再做,此时心理压力已大大减轻,往往豁然开朗,一攻即破。

2、材料题的解法:

第一,首先阅读设问,明确这道试题所要考察的历史问题以及需要从史料中找出的相关信息。这样做有利于明确阅读史料的方向和目的,做到有的放矢,并能节约时间。

第二,带着设问阅读史料,并用笔划出与设问有关的有效信息。史料中的“出处、人物、内容”这些要素尤要注意。“出处”中有时间、背景、阶级立场、史学观念等,使我们不会偏离主题;“人物”中隐含有重要活动、阶级关系、国家利益等,使我们分析有根有据;“内容”中有设问需要提取的大量信息,便于归纳概括成答题要点。

第三,综合史料信息,明确史料撰述的中心内容和读懂、理解史料的要旨,并把史料与教材相联系,了解它出于教材某一章节或某一时期之内。回忆教材对类似这段史料的评述,作为解答的参考和补充。

第四,将试题的设问与史料的中心问题结合起来,根据给分多少确定答题要点。答案要点的整理和表达成文参照下面问答题的有关解法。

第五,若设问上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的话语,还要将设问、史料与教材内容相结合;若没有这些语言,基本上依据史料和设问,切忌脱离史料或照搬照抄史料和教材原文,应该挖掘史料的隐性含义,依据设问,与史料的显性知识结合,归纳成若干要点进行表述。

总之,材料题要坚持“从材料中来,到材料中去”的解题原则,解答要完全围绕材料进行,教材内容或是辅助性的补充,或是帮助理解的阶梯。读懂材料,分析材料,归纳材料观点,结合设问作答是答题的关键;语言简捷,表述准确,要点全面,紧扣题意是答题的亮点。

3、问答题的解法:

第一,时空定位,分解问题。大凡问答题,一般都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这就需要我们把握住时间、空间概念,避免超越时空,答非所问。同时,问答题一般都有二至三问,每问也包含不同层次,这就要求我们在解答时必须进行分解,化整为零,化难为易,以便各个击破。

第二,看分作答,提炼要点。问答题的赋分比较明确,这就要求我们作答时,依据分值,分多多答,分少少答。问答题的参考答案简明扼要,概括性强,也要求我们作答时,不是平铺直叙,成段摘抄,更不是不分主次,胡答乱写,多多益善,而是要根据设问,把教材中与题意有关的知识提取出来,进行归纳和概括,然后用要点式的语言进行表述。

第三,编写提纲,按问作答。在全面思考、要点到位的基础上,依据题目设问的顺序和分值情况,迅速编写一份简明扼要、层次清楚的提纲,这样做既可保证条理清晰、逻辑性强和卷面整洁,又可避免论证混乱,内容遗漏等缺陷。提纲不必详写,自己看懂即可,那怕只写几个字、十几个字或用符号代替,也比不写好,表面上看多用点时间,实际上却加快了答题速度。

第四,史论结合,表述准确。叙述史实是答题的基础,对史实进行简明的分析评论是答题的灵魂,两者是互为表里、画龙点睛的关系。答题既反对缺乏史实的泛泛空论,也反对缺乏分析的史实堆砌。我们应该做到的是,以史论统领史实,以史实支撑史论,让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表述成文时,力求言简意赅,用词准确,切不可语无伦次,词不达意;对已成定论的的历史结论和专用名词,必须完整准确表述,不得别出心裁,改弦更张;对可有可无的时空限制和人名、专有名,在答题时可回避的尽量回避,以减少在这些未作要求的知识点上出现表述不准确的现象;对必须标明的时间、地点和人名,在实在记不准确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模糊概念代替之,不要随意书写;行文成篇时,要用严谨的历史语言,切勿采用文学笔法;要朴素实在,切忌追求华丽,因辞害意。

第五,因果结合,条理清楚。答题时不仅要注意历史事件的最终结果和结论,更应注意这一结果或结论形成的原因和过程演化,做到有因有果,因果结合。答案的表述要做到段落清楚,层次分明,要点齐全,序号合适,标点无误,字迹端正,卷面整洁,即广为提倡的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整洁化。

第六,详略得当,联系现实。试题中的重点部分应多写详答,分为若干要点,然后用序号标明;非重点部分则少写略写,一笔带过,点到即可。力争繁中求简,杂中求精,决不能为了使答案完整无缺或要点不被遗漏,就滥加发挥,画蛇添足,弄巧成拙。不少设问均与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相联系,解答时要尽量有针对性地联系现实,以史为鉴,古为今用;从历史长河中汲取经验教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并正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评价历史与现实关系中出现的问题,寻求解决的良策。

古人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只要我们刻苦努力,不懈探求,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再运用科学的解题方法,我们就会在一次次的历史考试中,从容应对,有的放矢,超长发挥,创造辉煌!

教学教研
教师论文
课题研究
教学成果
教学活动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