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经验或实践上的一个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现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又是创造的前提,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可以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思维,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自始至终地主动参与数学知识探索的过程。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就此谈几点体会:
一、 新课引入中,创设情境,使学生“想问”。
在教学新课时,教师要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情境,迫使学生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既培养了学生积极心态,又强化了学生问题意识。
1、创设悬念式情境,使学生在“奇”中“问”。
针对小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新课引入时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悬念,来诱发学生想揭秘的问题意识。
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因课前教师布置学生每人制作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一个,并分别把量出各角的度数标上),老师定能准确无误地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不信就开始吧!结果学生一个个报出,老师一个个答对,可神奇了。这时,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下,便产生这样的问题:究竟三角形的内角度数有什么规律?从而带着强烈的动机和问题意识主动的去探索知识规律。
2、创设“竞猜”式情境,使学生在“猜”中“问”。
在众多引入新课的方法中,“猜想引入”以它独有的魅力,能很快地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其情绪高涨,思维活跃,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从而步入学习的最佳境地。
如在“圆的面积的计算”教学中,先让学生猜一猜圆的面积大约在什么范围呢?如图所示,边观察,边猜想。
r |
o |
r |
大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4r
圆面积大约在什么范围呢?这样通过猜想,使学生初步
勾勒出知识轮廓,从整体上了解所学内容,启动了学生
思维的闸门,提出圆的面积是怎么计算呢?让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促使学生问题意识自然而生。
3、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教师的设问也是十分重要的,课堂上提问要避免随意性,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要适时。要触及学生的情绪领域,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让学生因情感的驱动而生趣,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如:在教学“比例应用题”时,一上课,我便提出一个问题:“谁能不上树可以量得树高?不过河可以测得河宽?”同学们听后,便议论纷纷,情绪十分高涨,但都没想出办法来。于是我便趁机宣布:“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些知识。”由于他们急于想知道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所以聚精会神,积极思维,个个动脑筋,人人争发言,学得很主动,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新知探究中,提供机会,使学生“善问”。
素质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主题教育观的体现,在新知探索中主体参与的标志之一,就是看学生提问情况如何。因为,好的问题能给学生思维以方向和动力,所以,在新知探究中,教师要善于提供质疑的机会,使学生在思维中提问,主提问中思维。
1、提供阅读教材机会,使学生在“重点”处“问”。
每堂数学课都有它的重点,学习的成效如何,主要看学生能否围绕重点展开思维,数学教材的知识是静态的、凝练的,但是蕴含着丰富的动态内涵。学生若能透过平凡数学字眼在重点处质疑,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既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问题意识。
2、提供小组讨论机会,使学生在“难点”处“问”。
由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发展水平以及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不同,在学习过程中会形成学习上的难点,如不注意突破,势必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也不利于思维水平的提高。因此,教师应针对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质疑,组织学生讨论来突破难点,发展其思维。
如:在教学圆的画法时,我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结果,学生徒手画的有,拉直的别针画的也有,拿一根小线绳固定着画的也有,但画完以后,怎么看都不是一个很完美的圆。学生开始反思:这是为什么呢?是不是我画的时候,手动了,圆心的地方没固定好?圆心起什么作用呢?为什么画的圆有小有大?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教师让学生脑子里提出问题,再去思考,就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知识应用中,精心设计,使学生“会问”。
在数学学习中,有关概念、性质、法则、定律等基础知识,只有联系实际加以应用,才能加深理解。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鼓励他们最大限度地去发现问题。
1、精心设计开放题,使学生在“异”中“问”。
如:(1)某工厂有男工364人,女工291 人, ?
请学生根据上面例题中的两个条件,提出问题,编成应用题。(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学生提出的问题如下:
问题:A、男工是女工的几分之几? 算式:364 ÷291
B、女工是男工的几分之几? 算式:291 ÷364
C、男工比女工多百分之几? 算式:(364 –291)÷291
D、女工比男工少百分之几? 算式:(364- 291)÷364
E、男工 占全厂工人的百分之几? 算式:364÷(364+291)¨¨¨
(2)根据上面编出的应用题和列出的算式,让学生分别调换每到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各编出两道不同的简单应用题。
这样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提出不同的问题,不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精心设计实践题,使学生在“用”中“问”。
众所周知,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人的实践活动。儿童思维离不开实践活动,因此,实践是智力的源泉,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在知识应用中必须精心设计一些实践题,让学生从中体验感悟到所学知识就来源于生活,并能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画了一个长方形,学生站在长方形的四周,中间放一个脸盆,让学生投沙包,看谁投得准。投着投着,有的学生就提出意见了:“老师,这样不公平,他离盆近,当然就好投进去,我离盆这么远,怎么能投进去呢?” “说一说你有什么公平的方式呢?” “大家站成一个圆,使每个人与盆的距离都相等,就公平了。”他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了圆的问题,并很好地解决了。就这样,学生在数学活动的情境中借助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受、去经历,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这样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初步认识到在实践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问题,从小要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这对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之,教学过程是师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要开发学生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从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